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都會生態綠健走 走出疫情 走向健康

身體活動不足是人類健康殺手,COVID-19疫情大幅限縮人類社交活動,防疫隔離政策加上擔心被傳染的心理因素,導致多數人久坐的時間增加,後續造成健康的危害。疫情逐步鬆綁之際,鼓勵大家運用社區綠地健走,增加身體活動每週最少運動150分鐘,養成健康習慣。

  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心臟病、癌症、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 (NCDs) 已超過傳染病,成為“全球頭號殺手”,每兩秒鐘就有一名70歲以下的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全球死亡人數四分之三是由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引起,嚴格管控風險因素可能挽救數以百萬計人命,包括吸菸、飲食不健康、有害使用酒精及缺乏運動。COVID-19疫情對於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社交限縮、活動停辦、遠距上課或遠距工作,不僅連續坐著的時間變長,也增加3C使用時間。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醫師表示, 2022年信義區針對社區老人量6力的評估中,共評估952人,其中181(19%)有行動功能的問題;針對獨居長者的435份衰弱評估中,有衰弱傾向112(26%),在過去的1年內曾跌倒2次以上有17(4%)。所有年齡,都應該避免連續長時間坐著,連續長時間坐著陸續會出現健康問題,連續坐著的時間愈長,一段時間下來不僅長者肌力衰退、衰弱,慢性病狀況更嚴重,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黃薰隆理事長表示,大型的複合式公園有筆直與蜿蜒的步道,對平衡及身體控制很有幫助,如有階梯或緩坡還可以訓練腿部肌力,建議可以每天走不一樣的路徑,維持身體的新鮮感,這樣的刺激對訓練幫助很大。若是社區小型公園雖然變化不多,卻很容易認識固定運動的好厝邊,反而比較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對長輩來說,離家近又不會很累的運動地點,還可以跟鄰居打招呼有社交圈,是延緩老化最好的方式。想要強化體能,可以採行間歇性健走,間歇式訓練的概念就是一個運動動作,以一段快的接著一段慢的交替執行,兩者交替可以讓肌力、心肺、平衡感等在短時間內不斷的重組、適應,達到強化的作用,每一段要走多久或是多快,依照每個人的體能而有所不同。間歇性健走步驟如下:

1.身體挺直,像是有一條繩子把脊椎往上拉高的感覺。可改善姿勢不良訓練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幫助身體穩定。

2.雙手擺動,手肘成90度,前後自然擺動,增加上半身肌群的活動,藉由擺動的速度來帶動腳步的頻率,走得更快更輕鬆。

3.腳步輕快,以腳跟先著地的方式往前。

4.一開始可以快走1分鐘,再以平時步行的速度慢走1分鐘。

5.適應後快走2分鐘再慢走2分或者是以快走3分再慢走2分。

6.每次健走2040分鐘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醫師表示,近年來持續推動社區健走運動,更於111年因應疫情,轉而利用戶外空間大型公園綠地辦理健走訓練,健走課程外還增加動、植物導覽,讓民眾實地了解周邊生態。民眾表示,較喜歡在開闊的戶外公園運動,連續一段時間運動,上公車或走路都很有感,覺得輕鬆許多。在訓練後進行30秒坐站檢測發現,不論參與每週運動11小時連續8週或者每天11小時連續1個月方案的學員,下肢肌力都有明顯的提升。以廣慈博愛園區來說,社區外圍與空地都有種植樹木,在有樹蔭的環境下健走,不僅可以遮陽,舒適性提高,遠望也可以達到視力上的調節,呼籲民眾可以多多利用社區鄰近的綠地健走。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體活動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預防及調節慢性疾病,也可以增進幸福感,對於成人身體活動建議量最少為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高齡者強度可稍微降低,但還要有平衡、肌力與身體功能訓練,1週至少3次,以防止跌倒。都會型社區人口密集空間有限,建議民眾可走出家門或辦公室,利用社區鄰近的綠地資源空間健走,運動加上視覺上舒壓,享受都會生態健康生活。

註:現場邀請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理事長黃薰隆教練示範「健走」及「間歇式健走」方式。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222C1F58E78586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