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青發家教中心挖掘新世代公民科學家:曾粲然成為亮眼新星

       公民科學是國際生物領域結合研究與推廣的趨勢,此趨勢能使學界和專業研究人員因生物資訊擴增而受益,同時也讓參與資料累積的公民科學家提高了對生物與資訊的敏感度,以及促進在地的認同感。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青發家教中心)亦深刻認知辦理活動需跟上時代的需要,近日青發家教中心所舉辦的「公民科學特蒐團」培訓課程就是希望能引導青少年認識公民科學。其中,就讀臺北市立天母國中的曾粲然同學因其出色的表現與深入研究受到注目,他於2023年的第二、三季成功地提交「天母國中的蛾—春季」和「海岸蛾類飼養紀錄」兩份公民科學報告,不僅獲得服務學習時數認證,更連續兩季榮獲服務學習成果報告特優獎學金。

       曾同學不止對生態觀察與延伸的科學主題展現出強烈的熱情,他在公民科學社群平台「FB 慕光之城—蛾類世界2」上傳的開放資料截至2023年10月3日已高達13,310筆,全是他親自拍攝、整理甚至是飼養觀察的紀錄。青發家教中心在他小學六年級就發現了他的才華,因他持續報名並全程認真參與本中心課程與工作坊,經過一段時間,本中心觀察到他的獨立自主和穩定度,遂提議家長提供他一台智慧型手機並協助開設Facebook帳號,以便拍攝生態影像與分享資料。家長選擇支持且適時放手,以陪跑員的角度,共同參與孩子的學習旅程。

       從今年年初青發家教中心積極開設的多元公民科學培訓課程涵蓋了「公民的科學日常 - 青少年知識共創的想法與實踐」、「探索蜘事、知蛛常樂:臺灣的蜘蛛生態」,以及「結合 FB 社群與「iNaturalist」專案實作的蛾類夜間調查」,還有如「公民科學平台使用禮儀」、「如何拍出資訊量足夠的生物影像」、「蛙類世界的公民科學夜觀工作坊」等一系列的專題研討與實務操作課程,旨意便在培養更多像曾同學這樣關注於自然環境並且持之以恆的公民科學家。

       青發家教中心認為,現今的教育環境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研究,而家長在不強求下能給予適當支持與建議,共同成長與參與學習。透過此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人事物的敏感度都能得到提升。所有相關課程、活動和成功案例都整理在「台北市青少公民科學特蒐團」網站(https://reurl.cc/XmRgbj )供公眾查閱,期盼更多青少年參與公民科學研究,為自然保育及科學研究注入新活力。

  • 圖1-曾粲然於今年四月參加青發家教中心野外調查活動時,展現他近兩年來累積的生態攝影熟練度與公民科學紀錄能力。
  • 圖2-野外自然觀察紀錄,所面臨的困境其實不少,家長的支持和陪伴可以協助正在成長的青少年,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及態度。
  • 圖3-曾粲然練習用相機拍蛇的生態照,爸爸一直在旁戒護、直盯著蛇的動靜。
  • 圖4-曾粲然暑假陪妹妹去南澳鄉的五個部落巡演,就有五個部落的夜觀紀錄,收穫了滿滿的公民科學調查資料。
  • 圖5-因為生態友人的百步蛇情報,曾粲然特地前往北橫公路尋覓。1
  • 圖6-曾粲然製作的公民科學服務行動成果報告可以在「臺北市青少年公民科學特蒐團」網站的報告範本區中查閱。


source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80BAD4733C7C82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